2006年7月6日,星期四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时政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和城里的孩子一样精彩
本报记者 陈晓青 文 见习记者 陆国庆 摄

  和本报4日报道的外来务工者子女相比,杭州市育才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的孩子们是幸福的。这些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暑假,和城里孩子的一样精彩。
  “同学们你们看:这瓶水和上次那瓶有什么不同?”老师问。“有点浑浊。”“好像还有很多微生物。”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。日前,育才小学30多名孩子在西溪湿地公园举办了科技夏令营。“外来务工者大都为了生计无法照顾孩子,所以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,让这些孩子欢度暑假。”带队的金老师告诉记者。
  小祁是4年级学生,来自衢州农村。“学校的暑期活动可丰富了,有夏令营,还有去社区做好事的假日小分队。”小祁说,在老家上学时,暑假生活很单调,整天在河里摸鱼、地里撒欢,“我喜欢在城里上学,可以参加这么多有意义的活动,还能吃到肯德基。”
  小媛今年5年级,来自江苏淮阴,爸爸妈妈都在建筑工地打工。她有一个姐姐、一个妹妹,也都在育才小学读书。当记者来到小媛家时,她们姐妹仨正和妈妈一起读《十万个为什么》。“这是学校给我们布置的活动之一,让我们暑假里别只顾着玩,要‘充充电’。”小媛腼腆地说。
  “学校想法挺多的,比如让孩子和家长同读一本书。你看,小媛念的这些科学知识,以前我都不知道,长见识了呢。”妈妈边说边拿出一张贴着芦苇的卡片,“你看,这是我和女儿一起做的西溪文化卡,还不错吧。”
  “父母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。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,一些外来务工者不能很好地尽到监护责任,所以学校想了很多办法,指导家长合理安排孩子的暑假生活。”该校校长许政频告诉记者,学校特地让学生和父母签订一份暑期安全公约,包括远离营业性电子游戏厅、网吧、舞厅;不私自下水游泳、嬉水;外出活动注意交通安全等内容,既教育了孩子,也提醒了家长。(文中未成年人均系化名)